新闻背后的故事

Stories behind the News

在天安门广场,记录时代的心跳

2025-09-15

作者:

天安门广场前,铁流滚滚、鹰击长空;长安街沿线,掌声如潮、欢呼阵阵。9月3日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仪式上,不仅有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,还有新闻现场的笔尖竞速。

九游网页版入口集团派出由蒋欣如、肖淙文、陆海旻、王夷四位记者组成的报道“先锋队”,在现场用镜头捕捉震撼瞬间,用文字记录历史时刻,发回的多篇报道创下流量新高。今天,四位亲历者齐聚一堂,首次分享那些未见诸报端的幕后故事,以及引爆全网关注的内容创作心得。

蒋欣如:

非常荣幸,作为一个记录者在现场

今年刚好是我进报社的第十年,非常有幸能够成为此次活动前方报道记者之一,也迎来了十年中开始最早的一个工作日。

▲前方报道团队在候场,右二为蒋欣如。

9月3日凌晨0点,我们已经在中华世纪坛准备接受安检。转运的大巴上,不少同行都在闭目养神,想要多补充一些精力。但更多人在翻包确认随身设备的状态,不时有人讨论报道的细节。对所有在现场的人来说,这注定是个不眠之夜。

凌晨5点多,我们在天安门广场上迎来了日出。那也是我们在前方一周时间里,北京最阳光明媚的一个上午。

再之后的时间流逝就像开了二倍速。现在想来,很多当时的辛苦也好,焦虑也好,都已经没那么清晰了。印象深刻的只剩一些细节——直升机飞过头顶时,现场听取“哇”声一片;解说提到东风-5C“打击范围覆盖全球”时,全场同时响起的自豪掌声;最后《歌唱祖国》响起时,身边所有人自然而然地加入哼唱。

回头看来,这次报道创造了我职业生涯中的多个“最”。

这是采访对象最大海捞针的一次报道。由于报道纪律,在活动开始前很长一段时间,我们都在采用最笨的地毯式搜索法,动用所有人脉打听到底有谁在现场观礼,排摸到底哪些人适合重点报道。

这是最脱离舒适圈的一次报道。不时有核心采访对象婉拒采访,我们一边软磨硬泡,一边紧急讨论备选方案。现场观礼嘉宾无法跨区邀请,我们折中寻找可能交叉的地点,或是尽可能清晰地跟采访对象表达拍摄诉求,临时把采访对象培养成通讯员。

这也是最中式浪漫的一次报道。现场无数个“1945”“2025”的细节设置,总是会把我们拉回80年前那段烽火岁月。老兵颤颤巍巍的敬礼,方阵整齐划一的步伐,观众席无数挥舞的红旗,都让人动容。

百年前,青年周恩来写下“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”的寄语。如今,曾经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已经照进现实。

非常荣幸,在这样的时刻,能够作为一个记录者在现场。


肖淙文:

最好的职业礼物

这次报道,有太多难忘的第一次。第一次参与如此高规格且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主题报道;第一次走上天安门广场采访;第一次在大雨里长时间坚守新闻现场;第一次连续工作28小时……每一个“第一次”都是我的职业勋章,当然,勋章背后,刻着酸甜苦辣咸。

报道过程中,有几种情绪和感受贯穿期间,构成了这次难忘经历的底色。

第一种,是几乎全程相伴的“焦虑”。在活动开始前的一个月,团队就已经进入了“阅兵时间”,通过学习往年报道、梳理现有素材,制定了大致报道方案。前期的基础采访很不容易,我们通过不断与相关部门沟通,从基层寻找机会,利用日常积累遍寻各领域采访对象等方式,终于在出发北京前一晚,完成了基础采访。面对焦虑,只有先“做”起来,一条一条路试错,才可能有所突破。这个日常缓解采写焦虑的方法,在这次报道中再次被验证有效。

第二种,是采写过程中的“感动”和“亢奋”。这次我的采访对象,主要是到前方观礼的烈士家属代表。他们中有人已经84岁,行李箱中带了3张烈士叔叔的照片,要带着先辈的眼睛,去看看强盛的祖国;有的烈士牺牲时只有二十多岁,那时的她带着先进的女性思想,走在了时代之前,让人们看到了血性和担当……

作为创作者,我始终坚信只有打动自己的才能打动读者。这些故事细节最终都融进了稿件中,结合阅兵现场形成了一种历史的“回响”。

▲肖淙文在报道现场。

第三种感受,是与时代同频的“在场感”。回忆一些采写细节,至今仍能勾起五感。彩排时,大巴车驶向空荡荡的长安街,蓝调时刻的天安门倒影在水中,有一种静谧与庄严;大屏幕上,从1945年到2025年的钟摆滴答向前,在偌大的天安门广场荡起回声;标兵挺拔的身姿,就在离我们不到5米的正前方,坦克隆隆而过,带动大地的震颤……

我的相机里,存着两张相片。每次进场退场的路上,会经过一座挂着钟表的建筑。第一张照片,是彩排结束,指针定格在凌晨2时。第二次,是正式阅兵进场,指针指向约凌晨2时30分。这种巧妙的接续,让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“北京十二时辰”。这大概是作为记者,所能收获的最好的职业礼物。


陆海旻:

6.1亿总流量背后,是自豪与责任

站在纪念活动的现场,我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。作为潮新闻抖音号的负责人,我深知这次报道意义重大——不仅要完成前方报道任务,指挥后方团队协同作战,更要思考如何让这场“硬新闻”实现“软着陆”,真正触达亿万受众。

出发前,领导鼓励我:“这次选你去,就是要做出破圈的大流量。”这句话让我倍感压力,也充满干劲。最终,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:潮新闻抖音号发布的“九三阅兵”相关视频总流量达6.1亿,其中9月3日当天流量3.7亿,位居抖音区域媒体流量榜首。

▲陆海旻在报道现场。

为爆款作预判 

8月24日,我们参加了第三次综合演练。当人民军队整齐划一迈着正步走来,当红旗、惊雷、巨浪、东风装备方阵气势恢宏地经过时,我强压着内心的激动,迅速记录演练流程,捕捉可能在新媒体平台引爆的亮点。

演练结束返回杭州后,我迅速组织潮新闻抖音号团队“排兵布阵”,分配直播拆条任务,并梳理当日亮点。事实证明,未雨绸缪的做法非常有效。我们精准预判到普京等国家领导人进场、军事航天部队方队出现、核导弹方队“打击范围覆盖全球”等是爆款潜在,因为有周密的准备,相关报道在当日迅速推送最终都成为抖音爆款。其中《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现场》抖音单条流量1.1亿,核导弹方队相关稿件总流量达8000万。 

带着流量思维做报道

在现场报道时,我始终带着流量思维,不断思考:普通观众最想看到什么?什么样的画面能让人愿意停下来观看、愿意转发?所以我一直在前方搜索有新媒体网感、能引爆流量的新闻点。

前后方联动机制是我们的优势:在前方时,我不断给后方传递消息,后方编辑也不断向我传递平台相关热点,让我带着平台的传播逻辑在前方抓内容。

比如在第一场媒体发布会时,作为受邀媒体记者,我争取到了发布会第一排座位,当发布会宣布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要参加纪念活动时,我立即将消息传回后方。编辑加急剪辑审核后,迅速发布抖音平台,发布会上两条视频流量达1900万,潮新闻抖音号后续迅速跟进相关报道,金正恩来华消息报道总流量达6000万。

时间回到9月3日,当天的阅兵仪式现场报道才是我们要打的“硬仗”,在如此家国盛世下,如何利用短视频在平台上做出大爆款,我在心里演练了一遍又一遍。

当纪念大会正式开始,国歌奏响的瞬间,现场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站直了身体。现场最让我难忘的是东风-5C 导弹车驶过的那一刻。解说员高声喊出 “打击范围覆盖全球” 时,我握着手机的手忍不住发抖。坐在隔壁的香港嘉宾们比我们更激动,一边拍手一边欢呼,我赶紧稳住镜头,把这鲜活的瞬间拍了下来。这条视频在抖音上线后,单条流量突破1800万,评论区里满是 “太燃了”“为中国骄傲” 的留言,我突然明白:数据的背后,不仅藏着每个中国人心底的民族自豪感,更承载着我们媒体人 “记录时代” 的责任。

新媒体时代的报道,不只是抓热点、冲数据,更要把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每个人的情感连接起来,让远在千里之外的人,也能透过屏幕感受到现场的温度。这大概就是我们作为媒体人,对这场重大历史时刻最好的致敬。


王夷:

手中的相机一刻没有放下

9月3日,作为一名摄影记者,在观礼台上,我手握着相机,望着天安门广场上挥舞着国旗的人群,心跳与鸣响的礼炮同频。

接到报道任务时,我深知历史性的时刻,需要万全的准备。

提前十多天,我和伙伴们一起前往北京,参与了一次通宵的演练,对现场情况有了初步了解,也对拍摄方案有了更清晰的规划。

▲王夷在报道现场。

在设备方面,考虑到阅兵式开始后节奏紧凑没有时间更换镜头,我选择了更为轻便的高性能装备并测试了相机所有功能。

9月3日上午9点整,纪念大会正式开始。80响礼炮轰鸣,响彻云霄;国旗护卫队官兵护卫着五星红旗,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行进至广场北侧升旗区;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,全场肃立高唱国歌。此刻,我将镜头对准了对面广场上挥动五星红旗的人海、千余名官兵组成的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乐团,以及升旗手展旗的瞬间。

▲九三阅兵现场升旗瞬间。王夷/摄

我手中的相机一刻没有放下来,为了减少画面干扰因素,很多场景都需要双手高举相机拍摄,加上强烈光线导致取景显示屏几乎看不清,后半程的拍摄很多是凭借着对相机的熟悉视角预判来操作的。就这样怀着激动的心情,我们全程记录下了受阅部队铿锵的步伐,以及国之重器隆隆向前的震撼瞬间。

阅兵现场,震撼与感动几乎难以用语言来表达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内心涌动着无比的自豪和使命感,我看到的不仅是受阅部队的雄姿,更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之路。

回看这一天拍摄的上千张照片:有受阅官兵挺拔的身姿,有新型武器装备的雄姿,有观礼群众激动的笑脸。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时空胶囊,讲述着这个特殊日子的记忆与情感。作为摄影记者,我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历史,用镜头连接过去与未来,让瞬间成为永恒。

照片会泛黄,但民族记忆永不褪色。这或许就是摄影记者最大的欣慰——以瞬间定格永恒,用光影书写历史。

(稿件来源: